疫后恢复,中国经济交出半年“答卷”。经济恢复成色如何?这一问题受到全球关注。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增长轨道回归,且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比较明显。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高于一季度的4.5%,上半年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他表示,在去年二季度基数偏低的影响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加快1.8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表明当前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具体到刚刚过去的6月份,工业生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均有企稳迹象。不过,他也强调,服务业、消费、房地产等领域复苏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
经济形势整体恢复向好,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需加力,这也是多位受访专家的一致观点。
恢复向好势头明显 新动能驱动发展方式转变
整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政策外溢效应突出。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5.5%的经济增速可谓来之不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增速背后的几大亮点:从供给侧看,去年在疫情压力下出现了一、二、三产业增速倒挂现象。今年上半年,经济曲折复苏,一、二、三产业分别出现了3.7%、4.3%、6.4%的升序排列,扭转了上年降序排列的非常态局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6%。从需求侧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恢复到了常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2%,基本恢复到常态。
数据之外,从一些细节中也不难发现经济回暖的迹象。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表示,在出差调研时高铁上座无虚席,必须提前订票,这在过去3年和今年***季度是没遇到过的。此外,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的火爆,也是民生暖、消费热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上半年5.5%的经济增长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增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从投资角度看,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分别增长14.2%和22.2%,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其中,太阳能发电投资增长84.4%,风力发电投资增长16%。在6月份总体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2.4%的背景下,汽车包括底盘出口同比增长109.9%,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亮点。
投资的增长也反映在高水平制造业方面:从数据来看,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的贡献达53.9%;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及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同比分别增长30.9%和46.5%……这说明中国经济不仅有“量的合理增长”,更有“质的有效提升”,正在不断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尽管经历一季度多项数据逐月快速回升后,二季度一些宏观数据有所回落,但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6月6日,世界银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6%。6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再次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较3月的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
政策加码预期升温 短期应急措施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
5.5%的GDP增速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总体来看,受访专家均认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有望稳步回升。
针对今年以来颇受关注的需求不足问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二季度居民收入随经济恢复获得改善,居民消费倾向已有抬升迹象,消费增长的持续性有望增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明显好于2020年和2022年同期。
但多位专家也提到,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居民用于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和居住的消费支出比例仍然高于疫情前,而用于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比例仍比疫情前偏低。随着疫情影响退散和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改善,消费结构预计仍将向疫情前水平调整。
为了提振消费水平,近期已有一批政策在积极酝酿和落地中。例如,近日,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从大力提升供给质量、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有效改善消费条件、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等四方面提出11条政策举措。其中,还提到要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强对家居消费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优化审批流程,完善金融服务,推广线上即时办理。
围绕上半年数据中出现的投资分化现象,受访专家基本都认为,我国的政策工具箱十分充足,足够应对目前短期问题。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判断,一批政策有望加快出台。他分析称,考虑到7月份以来高频数据延续走弱,加之去年下半年基数相对较高,各项政策“组合拳”需要加快出台。
温彬表示,6月份经济增速略有企稳,但压力仍不容小视,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呼之欲出。
“疫后经济恢复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短期应急政策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要同步推进。”对于下一步的政策取向,罗志恒认为,当前很难找到类似房地产、基建等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方案和抓手,政策尤其要注重系统性、协调性。